蔡澄清老师,1934年7月出生于安徽宿松县。1954年1月毕业于安庆师范学校,因学习成绩优秀,被学校保送“安徽省中学教师研究班(语文班)”学习半年,8月被省教育厅分配至芜湖市第一中学任教。1958年秋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函授班,1963年大学毕业。1975年至1979年被抽调到《汉语大词典》安徽省编写组;除这5年之外,他一直在芜湖市第一中学任教语文,直到1999年12月正式退休,从教长达四十年。
1980年被评为安徽省首批特级教师。1984年后一直担任副校长,主管教学业务。1988年被评为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。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。曾任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、全国语文点拨教学研究中心主任、全国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中心学术顾问、安徽省中语会副会长、安徽省文学学会理事等职。入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主编的《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》,内含全国13名语文特级教师。
至2010年,他著作(含合著)13种,代表作《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》(与陈军、张鹏举合著,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),关于作文教学的著作有《积累·思考·表达》(与陈军老师合著,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年出版)、《教会你观察和作文》(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)。主编并编著7种,其中有《中国中学生作文训练点拨示范大全》(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)、《观察作文一本通》(文心出版社2007年出版)。
蔡澄清先生以创立“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”而享誉全国。1980年秋,他在初一实验班开展“语文课年段分科教学改革试验”,历时三年,至1983年该班初三结束。1982年,他在《语文教学通讯》第2期上发表的《重在点拨》一文,是“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”诞生的标志。该法吸收了当时西方现代教育科学理论,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的“启发式”教学思想,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验,逐渐成为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、先进的语文教学论,在全国教育界产生广泛而重大的影响。作文教学科学化改革试验是“语文课年段分科教学改革试验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因此,可以说他的作文教学科学化探索也是孕育“点拨教学法”的实践源头之一。
何谓“语文课年段分科教学改革试验”?就是分别在不同年级实行不同的分科。具体安排是;“初中一年级分设《阅读与写作》(五课时)和《汉语知识》(两课时)两科,要求在学习可课文,搞好读写训练的同时,着重系统进行现代汉语知识的教学和语言基础训练;初中二年级分设《阅读》(五课时)和《写作》(两课时)两科,要求在学习课文,搞好阅读的同时,着重较系统地进行写作知识教学和较全面的进行写作训练;初中三年级分设《现代文读写》(四课时)和《古文阅读》(两课时)两科,要求在搞好现代文阅读写作训练的同时,着重学点古汉语和古代文化常识,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。” [1] 这个初中语文教学实验很独特,既有别于当时国家统一初中语文课程,又有别于常见的语文分科教学实验,“写作”“阅读”两条能力训练主线力合理交织,力求更加贴近初中生语文能力形成与发展规律,以此探索作文科学化训练的序列。
学生写作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,他认为就是写作教学训练不得法,也即不符合教学科学化的要求。“要实现作文教学科学化,首先要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,然后据以指导写作训练的实践,这样才能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,才能谈得上科学性。”[2] 他分析认为:积累、思考、表达,是构成写作能力的最基本的要素。于是他开展实验,试图建立“积累·思考·表达”写作训练“三环节”体系。他借助系统论、信息论分析这三个基本环节,认为:训练积累能力是输入,是写作教学的基础;训练思考能力是转化,是写作教学的关键;训练表达能力是输出,是写作教学的完成。他主张,要针对薄弱环节全面训练,而不是孤立地片面地训练最后一个环节;只进行单纯地语言表达训练是低效的,甚至是无效的。